您的位置: 首页 >政民互动>意见征集>详细内容

虞城县文化广电旅游局关于《虞城县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规划(2023年-2025年)》(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来源:虞城县文化广电旅游局 发布时间:2023-11-17 14:43:21 浏览次数: 【字体:

为巩固全县文化旅发展成果,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现将《虞城县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规划(2023年-2025年)》(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欢迎社会各界提出宝贵意见或建议,并简要说明理由(通过本页面底部评论功能可直接提交意见建议)。

一、征求意见的起止时间:2023年11月17日至12月17日

二、提出意见建议的方式:

1.登录虞城县政府网“意见征集”(https://yuchengxian.gov.cn/zmhd/yjzj)栏目浏览相关正在征集意见的内容并通过信函或电子邮件的形式提交意见建议。

2.通过信函方式将意见寄至:虞城县人民政府综合楼312室(邮政编码476300)

3.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将修改意见和建议发送至电子邮箱284215650@qq.com

三、联系人及联系电话:郭星君,0370—4112149。
  

附件:1.关于虞城县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规划(2023年-2025年)(征求意见稿)的起草说明

         2.虞城县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规划(2023年-2025年)(征求意见稿)

 

    虞城县文化广电旅游局       

                                          2023年11月17日      

 

 

 

 

 

 

 

 

 

 

 

附件1

关于虞城县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规划(2023年-2025年)(征求意见稿)起草说明

 

一、起草背景及过程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的全新阶段,是全面落实中央、省、市战略部署,推进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虞城县委、县政府紧扣中央、省、市对虞城的新定位、新要求,强力推进全县文化事业、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遵循中央、省、市工作总体部署要求,结合全县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制定本规划。

1、深入调研,夯实基础工作。

在编制过程中,多次通过实地走访考察、开展座谈交流、书面征求意见等形式深入调研,夯实本次《规划》编制的基础工作,为《规划》起草积累了丰富、扎实、可信的一手资料。

2、加强衔接,严格对标相关规划。

编制过程中,严格对照《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商丘市“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开展规划》及其它相关文件精神,结合虞城县实际情况,抓好《规划》编制工作。

3、充分征求、吸纳各方意见。

在编制过程中,多次、充分征求了各单位、各部门、各乡镇和部分“两代表一委员”意见;经组织相关单位专题讨论后,形成了《规划》征求意见稿。

二、主要内容

《规划》主要包括总体要求、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文旅融合品牌体系四大方面内容。

 

 

 

 

 

  

 

 

 

 

 

 

附件2  

《虞城县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规划2023年-2025年)》(征求意见稿)

 

序    言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指示精神、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全力推进虞城县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工作。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业发展规划》《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商丘市“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和《虞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紧密结合虞城县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实际需求,编制虞城县文化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规划。

 

第一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关于文化旅游工作的指示精神,按照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准确把握文化和旅游在新时代背景下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新任务,深入实施文化强县发展战略,叫响“五祖故里、木兰之乡”品牌,讲好黄河故事,以木兰、伊尹文化为纽带,以黄河故道生态旅游为依托,以乡村旅游为载体,以全域旅游为主导,推动文化旅游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的旅游品牌,实现全县“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第二节  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的原则。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目标,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精心谋划,推进文化事业与产业发展。着眼于提供更多高质量文化和旅游产品,着力构建普惠优质的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体系,构筑思想文化引领高地、文化和旅游成果共建共享高地,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

2.坚持“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的原则。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高质量深化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树立大文化、大旅游的理念,全县上下一盘棋,把文化和旅游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开发、宣传和推介。全面提升“文旅+”“+文旅”产业能效,以深度文旅融合赋能城市有机更新,践行“城区即景区、文旅即生活”的发展理念,塑造独具虞城魅力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和城市气质,激活城市休闲魅力。

3.坚持“科技赋能、开放创新”的原则。加快运用数字新技术,推进文化和旅游数字化转型,推动智慧文旅线上线下融合、消费平台融合以及公共文化智慧服务建设。以开放促活力,厚植文化底蕴,推动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创新的协同并进,提升全县文化和旅游创新策源能力。

4.坚持“生态和谐、绿色发展”的原则。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遵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理念,强化资源统筹,提升集约管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新虞城,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

第三节  发展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文旅融合发展为契机,以建设文旅强县为目标,突出抓好公共文化服务、传统文化传承、数字文化、全域旅游、乡村旅游及文旅融合,理清文脉、壮大文产、激活文旅、培育文创。按照“一年起势,两年成型,三年成品”的工作思路,把文旅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消费升级的引爆点、美好生活的需求点,以提质谋发展、以赋能增活力,打造“全域推进、镇村联动、条块结合”的文旅文创发展空间新格局。在文旅产业方面,促进新型业态发展和消费转型升级,加大文旅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文化旅游产业在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步发展为主导产业;在文旅公共服务方面,坚持补短板强基建,持续抓好县、乡(镇)、村三级文化服务质量和效能的提升,助力乡村振兴。到2025年,乡(镇)村综合文化场所达到标准化,服务基层群众的能力不断增强,农村文艺队伍实现“全覆盖”。在文化传承方面,继续弘扬我县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加强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发展。在文化和旅游融合方面,做到优势互补,奋力开创全县文旅融合发展新局面。

第二章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坚持“保护第一”原则,深入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全省旅游资源普查工作,积极建立保护名录,制定保护规划,落实保护措施,不断增强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有效推进文化遗产保护。

第一节  积极构建虞城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虞城县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人文资源深厚,形成了以木兰、伊尹为主题的文化遗产资源体系。立足于保护原则,全面完成各类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建立文化遗产资源基础数据库,对各类文化遗产进行基础评级、资源分类,在此基础上制定遗产保护规划,细化各级各类文化遗产资源保护要求,实现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管理、信息全覆盖,探索推进数字化、精细化管理,完善监测平台,推进文化遗产数字化管控。

第二节  着力推进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推进历史城区保护。以利民古城、马牧集老街为代表性历史文化街区为核心,推进利民古城的保护及综合利用,加大对全县古城历史建筑、历史街巷、城址遗存及轴线、各类博物馆等保护及修复力度,着力保护遗存的真实性及历史风貌的完整性。

2.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加强县域古村落集中区,以闻集乡郭老家村、店集乡魏固堆村、木兰镇周庄村、沙集乡杏岗寺等传统村落为核心,注重村落基底风格、整体风貌、空间格局及周边环境的保护,发展传统村落文化集聚区。

3.完善文物管理保护。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加强文物开发利用。一是开展文物保护单位安全巡查,建立文物安全管理台账,完善文物安全应急机制。二是加强藏品保护管理,全面完成馆藏文物建账建档工作,建立全县藏品资源数据库及总目录,逐步推进藏品电子标识,实现文物资源信息精准管理。三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开展对地下文物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完善不可移动文物的“四有”工作,建立各类文物的电子档案。四是积极申报全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推进红色文化遗产保护。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对革命遗址保护的资金投入,加强重要革命遗址保护,重点加强对烈士陵园、淮海战役第一枪、利民张庄情报第一站、大王庄抗日英雄纪念碑等重要革命遗址中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利用,并充分利用革命文物,讲好红色故事,打造精品红色旅游线路,形成虞城红色旅游品牌。

第三节  不断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宝贵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虞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对推动县域文化繁荣,促进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进一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认定和登记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定虞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提出近期工作任务和长远目标。

3.抢救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有效措施,抢救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完善征集和保管制度。有条件的乡镇可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博物馆或展示中心。

4.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进一步完善评审标准,逐步建立国家和省、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制定科学的保护计划,明确有关保护的责任主体,进行有效保护。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代表性传人,要有计划地提供资助、鼓励和支持其开展传习活动,保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5.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保护。利用先进技术对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据留存,进一步强化非遗推广,通过建立数字化非遗展览馆、博物馆、体验馆等来宣传非遗。利用数字化手段优化非遗保护的建档、宣传、研究、保存、传承,确保非遗的持久生命力。

第三章 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第一节  巩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文化基础设施网络,提升文化设施空间品质,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激发基层群众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加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供给,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

1.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统筹协调,全面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结合本县实际,制定公布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并组织实施。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所有乡镇、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功能完善、机制健全、活动正常开展。建设完成“三馆一中心”有品位、有温度的文化地标,力争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重点建设文化站和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100个以上,乡村非遗传习所15个以上。推进县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鼓励人口集中、工作基础好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为区域分中心,在人口聚居的村(社区)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点。鼓励企事业、学校文化设施向公众开放共享,落实新建居民住宅区配套规划和建设文化设施,充分发挥县、乡(镇)、村公共文化设施、资源、组织体系等方面的优势,强化文明实践功能,推进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合发展,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非遗馆等建立联动机制,加强功能融合,提高综合效益。

2.完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实施智慧+数字文化等重大战略,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演出演播并举,大力推进数字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非遗展示馆建设,重点推进综合展示虞城县文化资讯平台直播功能,全方位展示虞城县文化旅游风采、文化云和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建立覆盖全县的图书馆智慧服务和管理架构,提升数字文化馆网络化、智能化服务水平,向群众提供和发布数字化的培训、展览、讲座等服务项目,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成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阵地,增强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能力。

3.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继续实施公共文化设施向公众免费或者优惠开放,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提升服务品质。进一步加强错时开放、延时开放,鼓励开展夏季夜间服务,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阵地服务功能,面向不同群体,开展经典诵读、阅读分享、大师课、公益音乐会、艺术沙龙、手工艺作坊等体验式、互动式的公共阅读和艺术普及活动,鼓励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提炼开发文化IP,加强文创产品体系建设。建设以专业人员为主、业余骨干为辅的村(社区)文化辅导员队伍,组织和指导社区文化活动,发展村(社区)文化志愿者队伍,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广泛吸纳文化工作者、业务文艺骨干以及热心公益文化事业的团队和人士参与文化志愿服务,不断提高文化志愿者比例,壮大志愿者队伍,培育和打造一批文化志愿服务品牌。

第二节  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将乡村文化建设融入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融入乡村治理体系。以创建“五星”党支部为契机,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为乡村文化“铸魂”,开展独具特色的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四心”主题文明实践活动。创新开展“我为家乡代言”“乡村夜话”“孝善大食堂”“赶文化大集、享文明新风”四个品牌工作,积极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群众自觉破除陈规陋习,通过文艺作品、文化体验、公共服务等,培育文明新风,促进移风易俗。把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激发出来、发展活力释放出来、巨大潜力挖掘出来,真正做到了用文化振兴的活力,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

第三节  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1.开展丰富文化活动。村村成立各类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乡村文化合作社,实现全县行政村乡村文艺队伍全覆盖。围绕中国传统节日和重大节庆日,依托乡村文化合作社、社会机构公益培训联盟组织开展文化志愿服务乡村行、艺术培训、非遗过大年、乡村“村晚”、农民艺术节等传统民俗和主题文化活动。深入开展“戏曲下乡村”“舞台艺术送基层”“送春联”活动,推动实施全民艺术普及工程,举办农民文化艺术节、少儿文化艺术节、诗歌朗诵会、广场舞展演、合唱展演、美术书法展等赛事展演活动,打造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品牌。

2.创优全民阅读环境。以“书香虞城”全民阅读品牌为抓手,以图书馆总分馆工作为依托,加快建设“城市书屋”,推进全民阅读“七进”工作向纵深发展,构建机关、事业、企业、学校、家庭、农村等全民阅读机制,持续开展“4·23”世界读书日、“4·26”世界知识产权日等宣传活动,提升全民文化素质,促进农家书屋深化改革创新,提升服务效能,推进农家书屋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相融合,与“新华书屋”建设相结合,与城市书屋、农家书屋、电商平台、美丽乡村驿站建设相互支撑,支持实体书店创新发展,开办特色书店,打造最美书店等全民阅读品牌。

第四节  促进艺术创作繁荣发展

繁荣发展地方文艺事业,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木兰文化,讲好黄河故事,传扬红色精神,组织文艺工作者围绕百年党史、乡村振兴等重大主题,推出一批优秀文艺作品。着力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深挖木兰文化、伊尹文化、黄河文化等,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加强农村、少儿等题材创作,常态化推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断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开展体验生活、采风创作活动,鼓励文艺创作题材、内容、形式创新,创作更多反映虞城历史文化、生活风貌、名人轶事的艺术作品。大力推介传播地方戏曲,推进文艺交流,鼓励虞城优秀文创艺术作品、地方特色戏曲、非遗展示“走出去”,提升影响力,持续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加强学校戏曲通识教育,鼓励通过新媒体宣传普及地方戏曲,推动戏曲与科技、教育、旅游等融合发展。

第四章  创新文旅融合品牌体系

以文旅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文旅融合为主线,以拉动消费为重点,整合文旅资源,优化产品体系,构建文旅融合品牌,努力打造全域旅游标杆县城。

第一节  顶层规划,深度融合

科学做好长远规划,融入全县“一路、两廊、三城、四遗址、五融合、十品牌”全域文化旅游规划大盘子,促进实现“一路通南北,两廊夹明镜”目标,“一路”,即木兰从军路(仓颉旅游大道);“两廊”,即黄河故道生态走廊和以203省道、310国道为主线的文化和产业长廊;“三城”,即虞城县城、利民古城、中国·虞城影视城;“四遗址”,即营廓遗址、南亳遗址、大运河遗址、黄河故道遗址;“五融合”,即文化、生态、产业、交通、互联网融合;“十品牌”,即擦亮木兰、伊尹、南亳、虞舜、故道、农耕、马牧集、状元、孝善、非遗等品牌。以“金线串珍珠”的方式把旅游景点自南至北贯穿虞城文化旅游活动区、饮食区、农务区、生态区,打造形成“营廓遗址——木兰祠——伊尹祠——蜗牛小镇——大虞春秋——保税物流中心、高新区——四大主题公园——任家大院——马牧集老街——豫东大竹海——状元小镇——利民古城——科迪工业园——田庙万亩梨园——懂菜生态休闲园——石庄水库”独特的观光游精品路线,打造具有国际特色和魅力的文化小镇、休闲小镇、生态小镇,成为全国特色小镇、乡村旅游发展的典范,再配上虞城特有的党史学习实践线路、爱国主义红色教育线路、淮海战役红色教育线路、抗日英雄学习实践线路四条红色精品线路。根据特色区域,规划分支精品线路(如:在黄河故道规划春季赏花、秋季摘果精品线路,懂菜网现代农业体验线路等),打造以木兰文化为引领的全域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县。

第二节  加快农文旅体融合步伐

1.全力构建现代乡村旅游经营体系。一是推广应用城郊乡郭土楼乡村旅游经验。创新入股联营、民宿加盟、乡村职业经理人等机制,运用“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成员”“民宿共建共享”等发展模式,形成多方主体“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有效融合机制,让小农户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二是做深做好农旅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构建“农业+文创+旅游”的发展模式,培育“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劳作变体验”的休闲业态,实现乡村与城镇的互动、田园风光与民俗文化的深度融合。推动乡村从“卖产品”向“卖风景”“卖文化”“卖体验”转变。三是培育壮大农旅新产业和消费新业态。大力发展共享农庄、智慧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兴农业项目,结合乡村旅游度假活动,打造形成乡村消费新热点和新亮点。

2.打造地方乡村农旅产业特色品牌。依托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的虞城苹果、虞城酥梨、虞城荠菜、乔集乔藕等知名品牌、地方特色名吃,把故道沿线的“果、林、牧、菜、渔、水”农业产品包装成旅游产品,打造具有虞城特色的文旅产品品牌,为故道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产业支撑,助推乡村振兴。

3.建设特色艺术乡村。瞄准“文旅、农旅”双融合发展做文章,依托村内油画艺术家孟新宇,市级非遗剪纸传人、民间多层剪纸的杰出代表贾艳梅,谋划建设稍岗镇孟庄油画艺术村,李老家乡朱庙剪纸特色村,建设剪纸展览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传习所,制定剪纸致富“十百千”工程,即以农户为培养目标,建成“十名剪纸师、百户剪纸人家、千名剪纸人”工程,做大做强特色剪纸文化,提高剪纸事业在农村的占有率,力争打造的特色艺术村早出形象、见效果。

第三节  推进“文旅+”多元融合化发展

以文化和旅游创新发展为依托,加快推动“文旅+生态”“文旅+康养”“文旅+乡村”“文旅+医养”“文旅+研学”“文旅+美食”“文旅+工业”等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树立全域旅游融合发展标杆。

1.推动“文旅+医养”。利用“河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十强县”和“河南省中药材之乡”这两块“金字招牌”,抢抓中药材发展的大好机遇和国家中医药发展政策机遇,以界沟镇为龙头,顶层设计,科学推进,做强中药材,开发中医药养生美食、康体美容等特色康养产品,拉长产业链条,实现三产融合,全力推进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2.推动“文旅+生态”。延续好黄河故道历史文脉,讲好黄河故事,把乡村旅游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把故道沿线各乡镇传统村落、非遗项目、生态果园和农家乐等,变果园为公园,变田园为娱乐园,让黄河故道变边缘为前沿、变落后为时尚,让故道内外“四季有绿、三季有花”“处处是风景、村村有服务、人人当导游”,打造成横跨虞城东西的“故道绿廊”,将黄河故道变成休闲健身之道、观光消费之道、农民增收之道、乡村振兴之道。

3.推动“文旅+康养”。以发展伊尹小镇康养为重点,依托店集乡伊尹文化举办中医药论坛、健康科普活动,建设中医药康养小镇,推动形成特色突出、类型多样、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文旅+康养”发展格局。

4.推动“文旅+乡村”。围绕“田园风光、乡土文化、民俗风情、农事农趣、农副产品”等乡村旅游发展要素,遵循注重乡土味道、留住乡愁的原则,从农业生产、农村民俗和农民生活入手,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文化资源,以乡村振兴促旅游,以文旅促发展,把乡村旅游发展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布局,从南到北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乡村旅游新亮点,建成一批“水绿林秀、民风淳朴、产业兴旺、留住乡愁”的旅游示范点。

5.推动“文旅+研学”。发挥木兰文化、伊尹文化、状元文化、故道文化、红色文化、孝道文化、农耕文化等区域特色文化,推动研学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提升研学教育实践基地功能,丰富研学教育产品,完善研学教育题材,积极推进蜗牛小镇、木兰行知园、状元文化公园、懂菜网生态基地精品研学点创建工作,推动虞城研学旅行产业发展。

6.推动“文旅+美食”。突出虞城地方饮食特色,打造好“利民味道”品牌,规划建设一批“老家美食”特色街区。举办美食节、小吃节等活动,活跃餐饮市场,凸显“慢生活”主题,在马牧集老街文化街区开设咖啡厅、戏曲茶桌等,满足“轻饮食”发展需求。

7.推动“文旅+工业”。丰富工业体验项目,依托稍岗镇钢卷尺基地、利民镇食品基地、高新区食品园,推进旅游观光工厂、工业文创园、工业体验园等工业旅游基地建设,在厂区开辟安全、独立的旅游观光线路,让游客认识了解传统工艺和生产过程,加深对虞城的印象。

第五章  加强文化旅游市场管理工作

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完善和加强文化旅游市场监管,集中打击非法出版物,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依法保护文化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完善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体系、信用信息记录,建设文化和旅游市场基础数据库,探索实施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建立文化和旅游市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深化“放管服”和综合执法改革;深入开展文化、文物、出版、校外艺术培训、电影、旅游等六大领域市场专项整治,以及“扫黄打非”专项行动;完善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运行机制,健全第三方“体检式”暗访评估、执法监督、暗访抽查、交叉执法检查等综合监管手段,持续推进平安文化旅游市场建设,促进我县文旅市场健康、安全、有序发展。

 

 


终审:亭皓
分享到:
【打印正文】
robots